案例分享

首頁>案例分享>媒體報導

【特企】刷牙多重要 口腔疾病害全身

【特企】刷牙多重要 口腔疾病害全身

中華電信 2020/04/06 16:12

高達九成口臭其實是來自於口腔疾病,正所謂「病從口入」,每個人的口腔內大約有1萬種以上的細菌,其中許多更是足以危害全身,例如惡名昭彰的牙周病,或是失智症、風溼性關節炎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都與口腔細菌相關,早上剛起床時的口腔中,細菌更是比馬桶還多,可見口腔衛生的重要性。

台灣口腔照護協會理事長黃耀慧醫師指出,文獻調查顯示,在人類的相關疾病中,未治療的恆牙齲齒是造成生活負擔最嚴重的第1名,牙周疾病排名第6,而未治療的乳牙齲齒則是排名第10,顯示口腔疾病對於各年齡層均造成極大影響,而後續的治療照護也成為個人與家庭生活負擔,甚至連帶影響社會生產力。

口腔衛生

(示意圖/圖取自Pixabay圖庫)

齲齒

衛福部最新調查顯示,台灣學齡前兒童的齲齒率為46.93%,平均齲齒顆數為2.31,到了5歲兒童的齲齒率便高達65.43%、平均3.44 顆,遠高於WHO所訂立的2010年目標(5歲兒童齲齒率10%以下),18歲以上成年人齲齒盛行率更高達98.6%,75歲以上長者齲齒率更是100.0%,顯見國人口腔衛生觀念仍有進步空間。

齲齒就是俗稱「蛀牙」,形成蛀牙的因素,可以歸結為下列四項:牙齒、食物、細菌、時間。牙齒咀嚼食物後,會有食物殘渣遺留在口腔和牙齒間,若經過一段時間未清潔牙齒,細菌便會分解食物殘渣產生酸性物質,酸蝕牙齒表面,導致琺瑯質脫鈣,接著產生蛀牙。蛀牙大多看起來呈現黑色或深褐色,一開始的蛀牙只在牙齒表面,若沒有立即移除並填補牙體,細菌就會往牙齒深層侵犯,一旦穿過牙本質感染到牙髓腔,便會產生疼痛,此時的蛀牙已惡化為牙髓炎,就需要進行根管治療,也就是俗稱的「抽神經」,來解除疼痛和移除病灶,也宣告了這顆牙齒死亡。

若放任細菌侵蝕牙髓,漸漸地病患會感覺不到疼痛,但這並不是蛀牙自己好了,而是牙神經邁向死亡,細菌會接著破壞並掏空本來包覆在牙齒外面的「齒槽骨」,造成牙根尖囊腫、牙根尖發炎,牙齒開始搖晃,並在牙齦上長出膿包,嚴重甚至會造成蜂窩性組織炎,或是牙髓病源性鼻竇炎。

預防蛀牙,均衡飲食是關鍵,若想吃得盡興,且不受牙病之苦,除了養成良好的口腔清潔習慣外,更必須配合飲食管理,選用適當的食品及控制易致蛀牙的食物。

一般來說,黏滯性高、含糖及精製的糕餅類,是容易造成蛀牙的食物,儘量少吃,並養成餐後刷牙及刷牙後不再進食的習慣。易致齲食品包含巧克力、口香糖等糖果類,以及冰淇淋、甜甜圈、蛋糕等糕餅,還有巧克力牛奶、汽水、可樂等加糖果汁,或是蜂蜜、花生醬等高糖分果醬。

口腔衛生

(示意圖/圖取自Pixabay圖庫)

缺牙

牙齒不僅僅是一個人的門面,更直接與人體健康和生活品質相關。根據衛生署最新統計,65歲以上國人長者有42.3%全口無牙,牙齒缺失後導致吃飯困難,咀嚼效能降低,即使戴上假牙,也會有壓痛、咀嚼無力、吃飯無味的情況,辛辛苦苦一輩子,到頭來卻連吃個飯都不能好好享受,減少許多生活的樂趣。

缺牙除了影響咀嚼功能,造成消化不良、營養攝取不足之外,也可能破壞外觀、造成臉型塌陷並降低語言功能,甚至影響心理健康。眾多研究證實,咀嚼功能降低會讓胃腸消化功能減弱,影響人體對營養成分的吸收,還會降低大腦被活化的區域,因此容易導致失智。

「絕對不能輕忽咀嚼動作在口腔保健的重要性,而且牙齒的顆數與失智症已被證實有顯著的相關。」台灣口腔照護協會理事長黃耀慧醫師強調,透過口腔咀嚼運動,不僅可以分泌唾液維護口腔健康,還能降低心理壓力,調節認知功能,維持記憶力。

醫師強調,一顆缺牙影響全口,缺牙左右兩邊的牙齒失去了原有的支撐力,若長時間不進行修復,兩旁牙齒就會在牙齦中變得傾斜不正、逐漸鬆動,導致牙齒脫落。無論何種原因而造成的缺牙,一定都要及時就醫,並對缺牙進行修復。

牙周病

根據國內的統計,9成的國人有嚴重程度不等的牙周病,近4成7的國人牙周病嚴重,卻自認沒口臭且不自覺有牙周病。

口腔衛生

(圖取自衛生福利部網頁)

牙周病不論是治療或維持,都是漫漫長路。牙周病的成因,主要與口腔保健行為不足有關,當長期口腔清潔不足時,口腔中的牙周細菌會在牙齒表面產生牙菌斑,長期累積的牙菌斑會形成牙結石,破壞「牙齒的地基」:齒槽骨、牙齦等牙齒周邊支持組織,進而引起牙周組織的發炎,造成牙齦紅腫且容易出血發膿、牙齦萎縮、牙根裸露及敏感、牙縫變大容易塞東西、口臭、牙齒位置改變、牙根裸露,嚴重還會造成牙齒動搖或脫落,影響咀嚼功能。

牙周病對全身健康的影響也不可輕忽,除了容易造成孕婦的早產外,與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心臟病、中風等許多慢性病也有很大的關聯性。研究牙周病和阿茲海默症關聯性的挪威卑爾根大學學者麥德爾(Piotr Mydel)說,阿茲海默的成因,雖然不能全歸咎牙齒的細菌,但根據53名阿茲海默病患的腦部組織和唾液檢驗結果發現,超過9成病患都含有一種「革蘭陰性厭氧菌」,會在口腔形成牙齦發炎和牙周病;團隊更發現這種細菌會經由老鼠的口腔傳到大腦,讓老鼠出現類似人類阿茲海默症的腦部細胞損傷。

根據2019年發表的相關實證醫學文獻還發現,牙周疾病患者罹患失智症的機率為1.17倍,而有失智症者罹患牙周疾病的機率為1.69倍,可看出口腔健康與失智症為「雙向」關聯性。

口腔衛生

(圖取自衛生福利部網頁)

護牙3原則

口腔健康與全身健康息息相關,當一個人有蛀牙、牙周病時,代表口腔中的細菌大軍已找到攻陷身體防疫的破口,隨時可能透過口腔、腸胃進入血液中,引起身體其他部位發炎,導致疾病,千萬不可忽視。

要保持牙齒健康,最好的方法不是靠牙醫師,而是靠自己。護牙有3大原則:攝取均衡營養、養成正確潔牙習慣、每半年洗一次牙。若發現有口臭、疑似蛀牙、牙齦流血問題應主動找牙醫師檢查。

植牙專家吳權倫醫師關心您。